關于鹿寨縣“鹿(祿)文化”發祥地的探尋與思考
?
????素有“仙鹿故里”美稱的鹿寨縣,位于桂中偏東北部,是以“桂林山水”聞名世界的國際旅游名城桂林市與以“螺螄粉”享譽國內外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、廣西“工業重鎮”柳州市的交界處。當地不僅流傳著“仙人牧鹿”的民間傳說,還有蘊含豐富文化底蘊、獨一無二的“福祿壽囍”摩崖石刻,可以說是“鹿(祿)文化”的發祥地。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歷史淵源與文化象征:
????一、始于“鹿”與“祿”的諧音象征
????在中華文化中,“鹿”與“祿”同音。鹿被視為祥瑞之獸,象征升官發財、高官厚祿、福澤綿長,“鹿”字的象征意義本身已包含有“祿”的意蘊,是“鹿(祿)文化”形成的最原始的依據。而“祿”字,則代表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、祈求和憧憬。
????此外,流傳于黃冕鎮的縣級非遺項目——“天子地傳說”,盡管故事情節有些荒誕(注:故事傳某村民得一可保佑后代冠冕登基的“天子地”,因急于求“祿”而弒母安葬,最終遭至天譴),但也是常人意欲升官發財、追求美好生活的一種心理反映。
????二、地名演變中的“鹿”元素呈現
????六峰山因山形似鹿角,亦名“六寨山”。本地桂柳官話“六”與“鹿”諧音,后諧音改為“鹿寨山”。地名中的“鹿”字直接體現了地域特色,并成為文化符號。據《鹿寨縣志》所記載,明代正統五年(1440年)“牛擺堡”改稱“鹿寨堡”,早于清代志書對“六峰似鹿角”的附會之說,顯示“鹿”字地名與傳說關聯更早。民間將仙人放鹿的草坪稱為“鹿坪村”,后演變為“鹿鳴鄉”(現“鹿鳴屯”),位于該屯南側的一段河流(即石榴河下游末段)亦被本地人稱為鹿鳴河,進一步強化傳說與地名的綁定,賦予了這一名稱的文化意義。
????三、民間傳說“仙人牧鹿”的文化溯源
????相傳古代有一神仙(人傳此仙為仙女,也有人傳為仙翁)云游至此,見此地山清水秀、水草豐美,遂放牧六頭仙鹿。最后,仙人因眷戀此地而就地躺臥不忍離去,變成亭亭玉立的石山(即位于鹿寨山西面不遠處的姑娘山),而六只仙鹿則化為如今的形似六角凸出的六峰山(也叫六角山),形成“仙鹿定居的山寨”意象。而另一則傳說情節為:鹿寨山曾存有鹿仙廟遺址(倒塌廟基)及“仙人洞”遺跡(洞口已封,其址難尋),洞內有天然石床“仙人床”,洞外有“仙人汶”山泉水灌溉農田;有鹿仙與仙姑在仙人洞對弈,以“屋北鹿獨宿”與“溪西雞齊啼”的對聯定勝負,而鹿群棲息的山峰逐漸演化為“鹿角山”,后稱“鹿寨山”。這兩個傳說,不僅賦予地名神話色彩,印證了鹿文化的歷史沉淀,更將“鹿”與地域文化緊密關聯,豐富了“鹿(祿)文化”的內涵。
????另據《鹿寨縣地名志》記載:“六峰山形似鹿角”,與傳說形成互文。有人將傳說融入詩詞。如民謠:“鹿寨六角頭,獅子把門樓,神奇仙鹿地,世代不憂愁”,強化了民間傳說的傳播。
????近年,有人將鹿寨山與姑娘山同時提及,作為宣傳“鹿”文化的延伸之一。該《題廣西鹿寨姑娘山》(作者:三番文武)全詩如下:
亭亭玉立矗城西,百米蒼巖飛鳥棲。
北聳錐峰環翡翠,南延豚體映榴溪。
仙姑牧鹿成山美,癡女陪郎化石凄。
八桂人文多勝跡,唯無李杜賦詩題。
????(注:1.“仙姑牧鹿”指“仙人牧鹿”傳說;2.“癡女陪郎”指傳說北宋連科狀元王世則在考取狀元前曾在雒容高巖復習,期間一癡情美女日夜陪伴苦讀,趕考臨別時美女曾對王世則說,如果還懷念她,請回來后在高巖山頂東望可見。王世則高中狀元后,找不到美女,就按其所說向東眺望,方知美女已化作一座亭亭玉立的山峰——姑娘山。)
????四、地方民俗文化的傳承與創新
????自三國時期建制以來,鹿寨融合了古百越族與中原文化,中渡古鎮等歷史遺跡保存了豐富的石刻(如平龍巖摩崖石刻)、古建筑(如中渡古建筑群)等文化遺產,以及平山山歌、鹿寨彩調、壯族打龍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,形成了鹿寨縣特有的地方民俗文化,尤其是當地以軍事防御主要功能為特點的“武備文化”傳統,均是人們追求幸福、富足、長壽、喜事連連、安定興旺的美好生活的各種文化活動體現,也“鹿(祿)文化”的有機補充、有力支撐和歷史佐證。
????多年來,鹿寨縣以“呦呦鹿鳴,寨美一方”作為地方文旅宣傳口號,正是基于凸出宣傳“鹿寨”這個地方不僅具有悠久而豐富的人文歷史底蘊,還有著秀美的自然風光?,F今的鹿寨縣文旅項目,也著重突出與“鹿”相關的元素,如在鹿寨山下打造有“鹿鳴湖”公園,在縣城主要街道設計鹿群雕塑、“鹿小鳴”卡通等景觀,并安裝“飛鹿”造型的路燈,建有飛鹿大道、飛鹿立交橋等;尤其是堅持舉辦一年一度的鹿寨縣文化旅游節,在香橋巖溶地質公園附近打造了融合賞鹿、親鹿和高檔民宿主題的“鹿鳴谷”景區,還打造了有“福祿壽囍”字樣的抱枕、餐具等旅游文創產品。鹿寨縣這種將“鹿”的吉祥寓意與“祿”文化結合,打造沉浸式體驗場景的做法,將“鹿(祿)文化”元素于現代旅游產業有機融合,讓旅游領域成為此項文化傳播的重要宣傳載體,形成了鹿寨縣獨特的文化符號。
????此外,鹿寨縣文化部門近十多年來連年舉辦主題為“鹿之聲”的群眾文藝展演、每年創作并在廣場展示有“鹿(祿)”主題的迎春楹聯(即燈籠墻)等文化活動,已使“鹿(祿)文化”形成一種潛移默化的社會共識。
????五、從現實角度理解“鹿(祿)文化”的內涵
????回顧鹿寨縣的發展歷程,自新中國成立后,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,全縣人民秉持“敢為人先,爭創第一”的鹿寨精神,勤勞勇敢、奮發圖強,推動鹿寨在多個領域取得突出成就。在文化方面,獲評第一批全國文化先進單位、廣西書法之鄉、廣西山歌之鄉;在生態保護方面,榮獲國家生態文明示范區、園林縣城等稱號;于土地與農業領域,獲評耕地保護激勵縣;公共衛生建設成果顯著,在瘧疾防控工作表現優異,獲得衛生縣城稱號;社會治理成效突出,成為平安縣、法治縣;經濟發展勢頭強勁,躋身旅游百強縣、投資潛力縣行列。憑借各方面的卓越表現,鹿寨縣成為廣西經濟社會發展“百強縣”,這一成績得到了人民群眾和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可,彰顯出鹿寨人“積極向上、富足安康、順利遂意”的“飛鹿”形象,也是對“鹿(祿)文化”內涵最直觀、最有力的現實詮釋。
????此外,在這片充滿活力的土地上,涌現出以出生于鹿寨縣的“漓江畫派”領軍人物黃格勝、以《甜蜜的事業》電影編劇聞名全國的鹿寨籍“中國第三屆電影編劇終身成就獎獲得者”周民震、譽為“嶺南一枝梅”的百歲畫家潘文經、壯族戲劇的旗幟性人物韋壯凡和在仁川亞運會百米賽場奪冠的“亞洲女飛人”韋永麗等為代表的杰出人才;歷屆黨政領導也憑借出色的工作成果,大多得到重用或提拔。這些都是鹿寨縣良好發展態勢和人才培育環境的生動寫照。
????六、結語
????綜上,鹿寨縣通過地名淵源、諧音象征、神話傳說及文化傳承與創新等,構建并豐富了“祿(鹿)文化”的核心內涵,成為這一文化的重要發祥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