<p id="17pfx"><cite id="17pfx"><sub id="17pfx"></sub></cite></p><span id="17pfx"></span><span id="17pfx"><video id="17pfx"><output id="17pfx"></output></video></span>
    <span id="17pfx"><video id="17pfx"></video></span>
    <span id="17pfx"></span>

    <nobr id="17pfx"><big id="17pfx"></big></nobr><span id="17pfx"></span>

    除了山水風光,你還了解她的前世今生嗎?

    發布日期:2018-08-15 10:43
    來源:鹿寨縣信息辦
    • 字體大小:[
    • ]

      來到中渡古鎮,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呢?

      當然就是她原汁原味的山水自然風光了:洛江古榕、洛江漂游、響水瀑布、香橋勝境、鷹嘴堆嵐......

      其實,中渡還有不少古建筑、摩崖石刻,散落在古鎮周圍,它們如同一顆顆珍珠,記載著中渡鮮為人知的歷史文化,默默為中渡增添歷史的厚度。

      今天,小編就帶你去認識一下:

      羅公館

      羅公館,位于中渡古鎮,為清代光緒年間清軍管帶羅舉之于民國三年(公元1914年)所建。他的三兒子羅浩忠,曾在抗日戰爭時期任浙江省第3區行政督察專員兼中將;解放戰爭時期任廣西柳州行政督察專員兼中將保安司令,亦稱羅浩忠官邸?,F為中渡古鎮文化博物館。

      關帝廟

      關帝廟,位于中渡古鎮,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間,關帝廟中一廟四神(關羽、城隍、財神、觀音)在全國已是罕見,更令人稱奇的是:關云長手中拿的不是刀,而是一卷書文。寓意著崇文尚武的中渡人,不僅繼承了關云長富貴不淫、威武不屈、貧賤不移的思想情操,還發揚了其雅儒修身的人格魅力。

      粵東會館

      粵東會館,位于中渡古鎮南街老糧所處,磚木結構,硬山頂,小青瓦屋面。面闊三間,進深4間。寬21.8米,正房寬12.8米,深12.8米,高6米。為民國時期所建,典型的嶺南建筑風格,此會館為當時廣東商人在此地的聯絡、聚會點。

      民國中渡縣政府舊址

      民國中渡縣政府舊址,位于中渡古鎮南街10號,坐北向南,整座樓為西洋式磚木結構,面闊3間,前部為兩層樓,長10米,高9米。后半部為一層,長22米,高5米,磚柱承重。青磚地面,青磚墻體,外部黃色灰漿抹灰,小青瓦屋面,前部樓板為中間木頭,兩面抹灰。整棟房屋體現明顯的民國時期建筑特色。

      鐘秀杰故居

      鐘秀杰故居,位于中渡古鎮南街古民居群落中。鐘秀杰(1877--1941),中渡鎮南街人。光緒二十三年(1897年)考秀才時,名列榜首;1899年東渡日本考察維新之道,并入日本警政學校學習警務,常與馬君武等人接觸,討論救國之策;1905年鐘秀杰加入孫中山在東京成立之中國同盟會,成為中國同盟會最早會員之一;1907年奉孫中山之命回國,參加同盟會廣西支部活動,同時在廣西巡警道署任職,兼在廣西警察學堂及陸軍測量學堂執教。民國5年(1916年)討袁護國時,鐘秀杰南下廣州大元帥府任職;1921年,鐘秀杰擔任中渡知事,為革除以往縣政積弊,廢除苛捐雜稅,深得民心。

      西眉山炮樓

      西眉山炮樓,位于中渡古鎮西眉山頂,清朝咸豐元年(公元1851年),在廣西桂平金田村,天王洪秀全發動了以推翻清政府的“太平天國”農民起義,戰爭波及到全國10多個省。為保衛城防,清咸豐二年(公元1852年),清當地政府在中渡城制高點西眉山頂修筑炮樓。該炮樓分兩層。一層用山石砌成,基礎用混合灰砂夯實;二層為青磚木板樓結構,設有瞭望孔、炮孔、槍孔等。該炮樓對研究清代軍事及歷史具有較高的價值。

      銅盆山石刻

      銅盆山石刻,位于中渡鎮舊縣村的銅盆山上,為明朝萬歷年間(1574年)的石刻。長4.5米,高2.5米,上端有“一方保障”四個大字,左側刻“一方保障”四個小字。摩崖碑文前無銜首,后無落款,所以不知為何人所書。碑文記載明萬歷元年即1573年,鎮壓懷遠瑤族人民起義后,萬歷二年移兵洛容、柳城、永寧、永福、陽朔等地鎮壓屠殺農民起義經過的情形。透過歷史的云煙,穿越時光隧道,仿佛看到了瑤族同胞為反抗明王朝的血腥統治,浴血奮戰的慘烈情景。文中語多詆毀,但仍可見農民起義斗爭堅決的雄姿。這塊石刻具有很高的軍事價值,碑文歷經400多年,絕大多數字跡仍清晰可辨,成為縣級重點保護文物。

      京觀石刻

      京觀石刻,原在中渡鎮西郊山麓,即如今的朝陽村山腳屯。明朝萬歷年(1575年),統治者鎮壓中渡、平山一帶的農民起義軍后,在一塊重約70噸的巨石中刻“京觀”二字,右刻“平定洛斗下半團叛亂,斬首五百余級”,左刻“萬歷三年七月書”,想借此石刻來威脅恐嚇群眾。碑文中的“洛斗下”即現今的平山鎮一帶。此石于七十年代“農業學大寨”時,取石修水利而毀。2005年,鹿寨縣文化部門重新修復于舊縣村鰲魚山頭。

      責任編輯:陳志良 ? 編輯:廖元鋒


    打印本頁 關閉

    版權所有:(C) 2016 鹿寨縣人民政府 主辦:柳州市鹿寨縣人民政府 承辦:鹿寨縣信息化建設中心 網站標識碼:4502230046 維護電話:0772-6819789 僅受理網站建設維護相關事宜

    地址:鹿寨縣創業路2號 政府熱線電話:0772-6812345 縣政府郵箱:lzxzfbgs@126.com 投稿:lzzfw@126.com

    桂ICP備06009684號-1 桂公網安備 45022302000043號 

    返回 旅游向導 導航
    除了山水風光,你還了解她的前世今生嗎?

    發布時間:2018-08-15 10:43 來源:鹿寨縣信息辦

      來到中渡古鎮,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呢?

      當然就是她原汁原味的山水自然風光了:洛江古榕、洛江漂游、響水瀑布、香橋勝境、鷹嘴堆嵐......

      其實,中渡還有不少古建筑、摩崖石刻,散落在古鎮周圍,它們如同一顆顆珍珠,記載著中渡鮮為人知的歷史文化,默默為中渡增添歷史的厚度。

      今天,小編就帶你去認識一下:

      羅公館

      羅公館,位于中渡古鎮,為清代光緒年間清軍管帶羅舉之于民國三年(公元1914年)所建。他的三兒子羅浩忠,曾在抗日戰爭時期任浙江省第3區行政督察專員兼中將;解放戰爭時期任廣西柳州行政督察專員兼中將保安司令,亦稱羅浩忠官邸?,F為中渡古鎮文化博物館。

      關帝廟

      關帝廟,位于中渡古鎮,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間,關帝廟中一廟四神(關羽、城隍、財神、觀音)在全國已是罕見,更令人稱奇的是:關云長手中拿的不是刀,而是一卷書文。寓意著崇文尚武的中渡人,不僅繼承了關云長富貴不淫、威武不屈、貧賤不移的思想情操,還發揚了其雅儒修身的人格魅力。

      粵東會館

      粵東會館,位于中渡古鎮南街老糧所處,磚木結構,硬山頂,小青瓦屋面。面闊三間,進深4間。寬21.8米,正房寬12.8米,深12.8米,高6米。為民國時期所建,典型的嶺南建筑風格,此會館為當時廣東商人在此地的聯絡、聚會點。

      民國中渡縣政府舊址

      民國中渡縣政府舊址,位于中渡古鎮南街10號,坐北向南,整座樓為西洋式磚木結構,面闊3間,前部為兩層樓,長10米,高9米。后半部為一層,長22米,高5米,磚柱承重。青磚地面,青磚墻體,外部黃色灰漿抹灰,小青瓦屋面,前部樓板為中間木頭,兩面抹灰。整棟房屋體現明顯的民國時期建筑特色。

      鐘秀杰故居

      鐘秀杰故居,位于中渡古鎮南街古民居群落中。鐘秀杰(1877--1941),中渡鎮南街人。光緒二十三年(1897年)考秀才時,名列榜首;1899年東渡日本考察維新之道,并入日本警政學校學習警務,常與馬君武等人接觸,討論救國之策;1905年鐘秀杰加入孫中山在東京成立之中國同盟會,成為中國同盟會最早會員之一;1907年奉孫中山之命回國,參加同盟會廣西支部活動,同時在廣西巡警道署任職,兼在廣西警察學堂及陸軍測量學堂執教。民國5年(1916年)討袁護國時,鐘秀杰南下廣州大元帥府任職;1921年,鐘秀杰擔任中渡知事,為革除以往縣政積弊,廢除苛捐雜稅,深得民心。

      西眉山炮樓

      西眉山炮樓,位于中渡古鎮西眉山頂,清朝咸豐元年(公元1851年),在廣西桂平金田村,天王洪秀全發動了以推翻清政府的“太平天國”農民起義,戰爭波及到全國10多個省。為保衛城防,清咸豐二年(公元1852年),清當地政府在中渡城制高點西眉山頂修筑炮樓。該炮樓分兩層。一層用山石砌成,基礎用混合灰砂夯實;二層為青磚木板樓結構,設有瞭望孔、炮孔、槍孔等。該炮樓對研究清代軍事及歷史具有較高的價值。

      銅盆山石刻

      銅盆山石刻,位于中渡鎮舊縣村的銅盆山上,為明朝萬歷年間(1574年)的石刻。長4.5米,高2.5米,上端有“一方保障”四個大字,左側刻“一方保障”四個小字。摩崖碑文前無銜首,后無落款,所以不知為何人所書。碑文記載明萬歷元年即1573年,鎮壓懷遠瑤族人民起義后,萬歷二年移兵洛容、柳城、永寧、永福、陽朔等地鎮壓屠殺農民起義經過的情形。透過歷史的云煙,穿越時光隧道,仿佛看到了瑤族同胞為反抗明王朝的血腥統治,浴血奮戰的慘烈情景。文中語多詆毀,但仍可見農民起義斗爭堅決的雄姿。這塊石刻具有很高的軍事價值,碑文歷經400多年,絕大多數字跡仍清晰可辨,成為縣級重點保護文物。

      京觀石刻

      京觀石刻,原在中渡鎮西郊山麓,即如今的朝陽村山腳屯。明朝萬歷年(1575年),統治者鎮壓中渡、平山一帶的農民起義軍后,在一塊重約70噸的巨石中刻“京觀”二字,右刻“平定洛斗下半團叛亂,斬首五百余級”,左刻“萬歷三年七月書”,想借此石刻來威脅恐嚇群眾。碑文中的“洛斗下”即現今的平山鎮一帶。此石于七十年代“農業學大寨”時,取石修水利而毀。2005年,鹿寨縣文化部門重新修復于舊縣村鰲魚山頭。

      責任編輯:陳志良 ? 編輯:廖元鋒


    版權所有:(C) 2016 鹿寨縣人民政府

    地址:鹿寨縣創業路2號 政府熱線電話:0772-6812345

    縣政府郵箱:lzxzfbgs126.com 投稿:lzzfw126.com

    維護電話:0772-6819789 網站標識碼:4502230046

    99热精这里只有精品_天天躁日日躁狠狠躁一区_欧美亚日韩国产aⅴ精品中极品_久久中文字幕人妻系列
    <p id="17pfx"><cite id="17pfx"><sub id="17pfx"></sub></cite></p><span id="17pfx"></span><span id="17pfx"><video id="17pfx"><output id="17pfx"></output></video></span>
      <span id="17pfx"><video id="17pfx"></video></span>
      <span id="17pfx"></span>

      <nobr id="17pfx"><big id="17pfx"></big></nobr><span id="17pfx"></span>